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142章

關燈
迎出梁府大門的, 不止張和一人。還有梁府的幾位管事, 和剛剛上任不久的門客韓當。此人乃是段欽推薦的故友, 學識品格都不差,梁峰只是一試,便放心讓他總領梁府, 負責府中大小事務。

此次出迎,自然也是韓當站在首位。一斂大袖,他對步下馬車的梁峰行禮道:“恭迎郎主歸府。”

梁峰笑著上前:“平之何必多禮?這幾月,府內諸事,勞君費心了。”

“承蒙郎主信賴, 鄙人愧不敢當。”韓當謙恭再拜。

初來乍到, 就領了這樣的差事, 說不感動是假的。不過韓當為人穩重謹慎,倒也沒因這破格任用興起什麽心思。更何況, 身處梁府, 沒人比他更清楚府中的制衡手段。

主管農事的梁良是府中邑戶, 忠心耿耿;管理賬目的周勘是郎主信用的賓客;代理四坊的朝雨則是小郎君的乳母。更何況還有張和這個統領部曲的營副。可以說只要他生出分毫異動, 身邊這些人立刻就能把他拿下。

如此安排,並未沒有讓韓當不適,反而令他心悅誠服。用人不疑,卻也不會粗率的留下漏洞讓人心亂,這才是保證長治久安的良法。難怪段欽會投效這位梁郎。高門之中,如此明智之主,也不多見了。

畢竟趕了兩天的路,打過招呼之後,梁峰便直接進府。命其他人先去安頓,他招來韓當等府內管事,詳細詢問這些日子梁府的發展情況。

“如今府中邑戶已滿八百,丁口三千有餘,多是從上黨各縣逃來的百姓。”韓當呈上黃冊,認真稟道。

因為逃亡者多是上黨本地人,丁口俱全,所以總人數也有長足增長。只是短短半年,就激增一倍有餘,著實讓人驚訝。

“邑戶都是從高都挑選的?”梁峰微微皺眉。

“確實如此。若想成為邑戶,必須身體強健,或有一技之長。”這種篩選工作,韓當怎麽可能疏忽,“不過高都接納的流民著實不少,府中選人,才能倍增。”

看來這次高都新開墾的官田收獲不少啊,郭郊恐怕也是摸準了自己的心思,才敢放手去做。但是人口激增,始終還是很有壓力的事情,梁峰又問道:“如此一來,府內存糧可還足夠?”

“存糧無礙。今歲四坊收入頗豐,明年的種糧也已留下。”韓當如實答道。

白瓷和琉璃珠的生意可是最近才談成的,四坊今年還有什麽大買賣不成?梁峰扭頭,對跪坐在側席的朝雨問道:“可是書房又賣出了經書?”

朝雨微微欠身:“正如郎主所料。潞城大捷之後,書房又賣了不少經書,今歲只販書所得,便超過萬石,還有些路遠無法運輸米糧的,奴婢就讓他們換成了絹麻,也得了百餘匹。”

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。並州一共才有多少讀書人?就算加上庶族,也會有太多。這銷量簡直可以人手一本了,說不定還有不少匈奴貴人也買了鎮宅。裝神弄鬼果真是最來錢的買賣!

“那懷恩寺呢?又雕新板了嗎?”

“雕了十餘卷。都是主持親筆所書,所得米糧足有千石。不過匈奴立國之後,懷恩寺便不再印經了。”朝雨道。

梁峰早就不抄經文了,但是懷恩寺那些和尚並未停下批發生意,而是用主持方丈親筆所書的經文,又印了些雕版書。不過戰爭還是影響到了生意,晉陽處在匈奴包圍圈內,就算是老和尚那樣的手腕,怕也運不出米糧了。

梁峰了然頷首:“明年刻經,還是以崇文書館為先。這次我帶回了幾卷經書,覆工之後,便逐一印起來吧。”

這些日子他也跟崔稷等人商量過,要刻一批經史,包括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尚書》等。也是熟悉晉代之後,梁峰才發現此時並無四書五經之說,所以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這樣從《禮記》中摘取的文章,還未提升到後世經典的地位。但是必讀之書,還是有的。哪怕得不到優秀的註疏本,這些經典也需要學子一一背誦,徹底牢記。

如今有了崇文館,也勢必要重開郡中官學。印制一些未註釋無句讀的版本,還是很必要的。崔稷便找人整理出了一套漢隸版本的手抄本,準備用以刻印。這可是崔家對雕版印刷最大的讓步了。不抓住機會,豈不可惜?

有了這些任務,怕是書坊就沒法再接外面的佛經刻印了。朝雨俯首道:“奴婢自會安排工匠,仔細刻印。”

雖然已經掌管四坊,朝雨的姿態依舊溫雅如故,梁峰笑笑,看來自己並未選錯代理。扭過頭,他又對韓當道:“府中各級佐吏,可有安置?”

人口從三百暴漲到了三千,勢必要有更多管理者進行調配。這也是梁峰走之前,著意安排過的事情。

韓當答道:“已選出二十名佐吏,九人為流難庶族,七人為投效士子,還有四名乃是府中學館所出。每月都有稽考,若是不能勝任,便革職停用。名單也列在了冊上。”

大亂非但讓百姓流離,也讓不少抗壓性較小的庶族家破。這些人在逃難的過程中,難免會依附豪族,成為其附庸門客。如今梁府已經是一方豪強,司州和並州又皆大亂,這樣的人,當然也不會少。韓當一一審核過,方才收入了一批作為佐吏。

梁峰對於韓當的眼光還是頗為放心的,更何況治理民事的裏正,由阿良提拔,賬房則由周勘親自培訓幫手。這兩邊插不進人,就算佐吏出了什麽問題,也不會帶來太大影響。

滿意頷首,梁峰道:“如此便好。師約和稚川在哪裏?”

“兩位賓客還在坊中,郎主可要喚他們回來?”這次梁峰回來的太突然,韓當沒來得及通知匠坊。

“無妨,我下午去一遭即可。”梁峰渾不在意。窯工和鐵工搬入山中新坊之後,他還沒去過的呢。親自看看也不錯。

聽到梁峰這麽說,韓當也不多言,又繼續稟報起其他事項。

大致查看了府裏近況,也歇過了勁兒來,梁峰午休之後,便騎馬前往新坊。梁府本身依山而建,這次兩坊搬到了新開辟的山谷之中。遠遠便有護衛把守,分三崗三哨,才能進入廠區。這裏環境不錯,還有一條支流經過。河道早就拓寬,修建了水閘,水車就立在河道邊上。

這便是剛剛改造過的水錐,不過用來舂米的木槌下,擺著的並非白米,而是白色的泥土。這是制瓷的原料,也是梁府白瓷能夠如此潔白的關鍵。光是捶制磁土,就要花費不少功夫。不過如今有了水錐,在水力的推動下,木槌不眠不休的敲打著裏面的石塊,省卻了不少人力。

梁峰站在水錐旁看了一會,才向裏走去。只是數百步,空氣中就多出了刺鼻的煙氣,這是煤炭燃燒時產生的廢氣,光是聞著,就讓人胸中憋悶。制瓷的窯已經擴建至四座,還有鐵工那邊的鐵爐,交織在一起,汙染就更嚴重了。

不過現在可不是講環保的時候,梁峰並未理會這糟糕的空氣,繼續向裏走去。不多時,就來到了陶坊外院。已經有人通報,葛洪和劉儉快步迎了出來。

“府君,你怎能來這裏?”葛洪皺起眉頭。他畢竟也是梁峰的保健醫生之一,自然知道對方體弱,不該到這樣汙濁的地方。

梁峰笑道:“許久未曾到坊中看了看,聽聞你們在這裏,正好過來瞧瞧。不知那水力風箱研制的如何了?”

劉儉立刻來了精神:“風箱做過了模型,確實可用。但是稚川想出了個建爐的法子,配上風箱,或可比現在的爐子強上數倍。”

“哦?”梁峰一聽眼睛就亮了起來,“不知稚川所說之爐如何形制?”

葛洪也不矯情,取出一張圖紙遞在了梁峰面前:“此乃官爐,為鐵官所用。漢時便有高一丈,需三百人鼓槖的大爐,如今府中自用,可仿其形制,酌情減高。定能產鐵數倍!”

拿到那張炭筆所畫的圖稿,梁峰不由有些發楞,這忒麽不是過去那種土法小高爐嗎?怎麽現在就有了?!

其實高爐自戰國其就有之,《漢書》記載:“河平二年(公元前27年)正月,沛郡鐵官鑄鐵,鐵不下,隆隆如雷聲,又如鼓音,工十三人驚走。音止,還視地,地陷數尺,爐分為十,一爐中銷鐵如流星,皆上去,與征和二年(公元前91年)同象。”這說的便是高爐中部懸料不下,鐵水積累太多,猛然墜落,導致壓力過大毀爐的事故。

冶金向來是國家最重要的國力指標,所以鐵官掌握的高爐水準確實不差。高一丈,廣一丈二的爐子才是鐵礦山用的主力爐。不過這些技術,並不流傳民間,葛洪身為煉丹師,對煉爐的了解非比常人,才能提出建造高爐的想法。

不過梁府用的是木質風箱,而非皮槖。鼓風的能力要比槖強上數倍。所以未必需要建造多大的爐子,高一丈,廣兩尺餘足以。這樣規模的高爐,產鐵可就驚人了。加之用得是水力排風,需要的人手也不少,拿來開采礦山都綽綽有餘!

這可是踏破鐵鞋無覓處,無心栽柳柳成蔭了!梁峰當機立斷:“此爐甚佳!可先試制!派些人尋找礦脈,圈山煉鐵!”

上黨可是產鐵之地,崇山峻嶺如此多,沒有發掘出的鐵礦必然也不少。有了高爐,有了礦脈,還愁府中鐵不夠用嗎?

對了,梁峰又想起一事:“也要尋找幾處產煤的地方。煤可如木材一般,煉制為炭。這種煤炭用來煉鐵,怕是比尋常木炭要強。”

焦炭可是煉鐵的必備之物,梁峰的確也知道怎麽煉焦炭。原先局裏有過搗毀土制煉焦廠的座談會,那個土窯,就跟煉木炭的窯相差無幾。也是悶燒原煤,制成焦炭。這種土法損耗大汙染大,後世查到就要關停。但是對於現今而言,卻是跨時代的發明。若是有了焦炭,想來鐵的產量質量都會大幅提高。這種如虎添翼的事情,怎能放過!

得到了梁峰的肯定,葛洪和劉儉都興奮起來,這可是又一大功績!若是能產好鐵,對於梁府的助益可就大了。

說完這個意外發現,葛洪才想起自己來梁府是做什麽的,又回到院中,取來了一塊瓷料:“來府中之後,我跟著江匠頭燒窯數日,發現磁窯之中,也有變色之瓷。這興許跟琉璃之中的雜色有相通之處。我便調配了一些料色,燒制瓷器,果真有色澤之變。就如銅、鐵,可隨爐溫變化不同。若是除去琉璃料中雜質,當能燒出府君所說的無色玻璃!”

看著葛洪手裏那塊花裏胡哨的破瓷片,梁峰再次無言了。這種釉彩,不是後世唐三彩的雛形嗎?唐三彩雖然多為墓葬品,但是風靡一時,達官貴人都有隨葬。更別說釉料發展之後,各式各樣的官窯作品。祛除玻璃裏的雜質當然重要,但是能在瓷器裏燒出釉彩,同樣也是個來錢的大買賣啊!

他真是糊塗的可以。放著一個化學天才,光是做些炸藥、酸堿,豈不是暴殄天物?!

長嘆一聲,梁峰道:“早知稚川大才,卻未曾想過,應把這才用在何處,實乃某之疏忽。看來唯有深入生產,方能發揮稚川之能啊!”

葛洪:“……”

府君這是怎麽了?無色玻璃不是尚未制出嗎?

也不管兩人一臉莫名其妙的表情,梁峰興沖沖挽住兩人:“隨我去見江、丁兩位匠頭吧。怕是匠坊,今歲無法得閑了。”

作者有話要說: 漢代44立方米的高爐,一日產鐵570公斤,年產大約60噸,而且早就知道了加石灰石助融。晉代就開始用煤,宋代有了焦炭。明代小高爐和焦炭都非常成熟了。古人奏是這麽吊,穿越發明需謹慎哦=w=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